古龙先生说过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撕(鄙)逼(视)。住二环的看不起住郊区的,玩LOL的瞧不起玩王者荣耀的,老婆漂亮的程序员鄙视没有老婆的程序员,用iPhone的鄙视用Android的,用Gmail邮箱的鄙视用QQ邮箱的,就连小朋友看动画片也有鄙视链,看《小猪佩奇》的孩子鄙视看《熊出没》的孩子...
鄙视链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在机器人界同样存在这种现象。
在机器人创业圈,大家都是做机器人的,但对彼此做的东西往往都是往LOW里看。
那些创造人形美女机器人的,看不上简单粗暴造机器人的,创造四肢健全机器人的看不起创造出半身不遂的机器人的,造出跑得快的机器人的又鄙视那些跑得慢的机器人的,行业的鄙视消费级的,院所鄙视民间的,大家又一起被军用的所鄙视。
即使是在国家层面,也存在一条鄙视链,日本位于鄙视链顶端,美国、德国、瑞士处于中间,而中国处于鄙视链的下游。
日本人对于其中的人形机器人有着近乎狂热的追逐,在人形机器人方面,美国的水平也只比得上他们一个手掌。国内在机器人方面虽然在努力追赶,但却非一朝一夕就能追赶得上的。虽然中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在研发机器人,人的样子确实能够做出来,比如中科大的“佳佳”机器人,但机器人的自由度非常有限,关节的自由度也低。不过我们应该要看到国内也不断在进步,谁是一生下来就会跑会跳的呢?
这条机器人鄙视链确实有存在的合理性。
人类一直梦想着制造出像人一样活动自如的机器人,然而现实是,有些机器人长得丑也就算了,连走路都走不稳,还有的干脆没有手脚。
这是因为机器人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经过无数的实验也许造出来的只是一个“智障”。机器人每多出一个部位,无疑就多出来一大堆技术难点,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成本,更长的研发周期和更渺茫的收益回报。
除了外形上,目前的交互技术也是非常不成熟,导致功能的使用较为生硬或是死板,机器人无法通过自我学习在场景下与人进行自然交流,这也是机器人最难突破的点之一。那些造出能走路、会说话机器人的人确实有资格去鄙视那些迫不得已“偷工减料”造机器人的人。
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,政府、科研、资本与产业本身的结合度非常高,塑造了一个非常健康向上的产业环境,对行业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。但是国内因为起步太晚,产业链各个环节还非常松散,整体上还在摸索阶段。
不过,鄙视者无需得意。被鄙视者也毋庸沮丧。科技从业者最要不得的,就是看到别人东西比自己好,就妄自菲薄。现在的资本环境已经比几年前好太多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还是扎扎实实多多积累技术,一步步升级产品吧。
那么,未来有一天,人造的机器人和机器人造的机器人是不是也会形成鄙视链呢?人造的机器人鄙视机器人造的机器人,他们都鄙视机器人造的机器人造的机器人,于是形成无限递归。
评论列表